侦察连紧急出击,夜袭藤桥!
1979年3月的一个夜晚,广西边防部队某部侦察连刚刚结束两天一夜的急行军,战士们正打算在广渊县城外的竹楼旁和芭蕉树下休整,突然,一道紧急命令打破了夜的宁静——部队必须在一小时内出发,连夜奔袭藤桥!
星光微弱,连长简短有力的战前动员刚结束,战士们便迅速整理装备,进入战斗状态。六班副班长曾春华仔细检查了全班战士的装备,确认无误后,他挎上冲锋枪,蹲在一旁,习惯性地掏出腰间的匕首,用粗糙的手背轻轻擦拭着刀锋。这把匕首仿佛是他的老友,每次战斗前,他都会这样摩挲几下,仿佛在无声地对话。
“曾春华!”排长吴德清从四班那边走来,看到匕首在夜色中泛着寒光,笑着问道:“准备得怎么样了?”
展开剩余79%“报告排长,一切就绪!”曾春华挺直腰板回答。
“怕不怕?”排长故意问道。
“怕?”曾春华咧嘴一笑,扬了扬手中的匕首,“要是怕,我早就躲到后方去了!就凭这把刀,我也能撂倒几个敌人!”
排长”拍了拍他的肩膀:“冲锋枪够用了,这匕首怕是派不上用场。”
曾春华憨厚地笑了:“仗打到现在,好不容易捞到机会,非得让那些家伙尝尝厉害!”说着,匕首在他手中灵巧地翻转,划出一道银光,又落回掌心。
排长接过匕首,试了试刀刃的锋利程度。看着眼前这个圆脸、眼睛总是笑眯眯的战士,想到今晚的尖刀任务将由他带领,心中涌起一阵感慨。往事如潮水般涌来……
曾春华,21岁,来自揭西县五经富镇珍子围村。他最初并不在侦察连。1977年底,全军侦察兵训练中有一项越障碍考核,其他身材矫健的战士轻松穿过铁丝网,而他因为体型偏胖,衣服总被铁蒺藜挂住,帽子也屡屡掉落。但他不服输,一次次重来,直到中午别人休息时,他仍顶着烈日反复练习。最终,他以优异成绩通过考核。
侦察科科长注意到了这个“笨拙却执着”的战士。有人说他“胖了点”,科长却反驳:“侦察兵非得是瘦猴?我看他胖得有劲!”1978年初,师里加强侦察连建设,科长力排众议,将曾春华调了过来。
到连队后,曾春华以“拼命三郎”闻名。一次夜间训练突遇暴雨,溪流暴涨,地形难辨。多数战士放弃返回,他却借着闪电的微光,摸黑找到最后一份“情报”,浑身湿透地出现在连部门口。
“推砖”训练要求连续推三千次,有人怀疑是印刷错误。曾春华却当它是提升臂力的机会。寒冬清晨,他双手各持五斤砖块,在结冰的水库边苦练。雪粒渗入虎口的血泡,染红砖头,他仍不停歇,最终突破五千次。
格斗训练中,他被战友一拳击中腹部,却强忍疼痛继续对练。直到半夜疼得呻吟,战友才发现他伤势不轻。他笑着说:“要是说了,你还敢全力打吗?”1978年11月,他在全军侦察兵比武中夺得“单兵战术技术”第一名。
排长凝视着曾春华坚毅的面庞,郑重地将匕首还给他,详细交代了今晚的任务。
夜色更深了。月亮隐入云层,只剩几颗孤星闪烁。远处河水呜咽,荒草在风中沙沙作响,仿佛预示着一场恶战。
尖刀班悄然前行。曾春华作为“刀尖”,带领小组走在最前。每一步都可能触发死亡陷阱,战士们如履薄冰,屏息前进。遇到可疑处,曾春华总是按住战友:“我先探路。”他像山猫般敏捷地侦察,再示意队伍跟进。战士杜三才想替他开路,被他厉声喝止:“要是我踩雷,你想一起完蛋?”
拂晓时分,山路渐窄,两侧怪石嶙峋。曾春华敏锐察觉埋伏,刚下令隐蔽,子弹便呼啸而来。他迅速锁定敌人暗堡——这个火力点正卡住连队前进要道。
“你们掩护,我上!”曾春华在弹雨中匍匐逼近,两枚手榴弹炸开烟雾后,他翻滚至洼地。战友相继负伤,他孤身面对枪林弹雨。想到后方部队正等待通路,他咬牙冲锋,击毙多名敌人,最终在距敌壕五米处中弹倒下。
越寇以为他失去反抗能力,扑上来想活捉。突然,曾春华如猛虎跃起,匕首直插敌胸。暗堡随后被炸毁,大部队得以挺进。
战友们找到他时,英雄仍保持战斗姿态:左手握枪,右手紧扣手榴弹拉环,怒目前方。敌尸横陈,那把沾血的匕首寒光凛冽。
战后,曾春华被追授“一级战斗英雄”。他的匕首,成为侵略者噩梦的见证——犯我中华者,必付血的代价!
发布于:天津市申银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